实验室名称:纺织清洁生产课题组 |
研究方向介绍:纤维清洁生产研究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助理等。该团队主要围绕废弃纤维资源的循环再生及高附加值利用开展研究工作,开展了利用离子液体回收涤棉混纺的废旧纺织品、废旧纤维微粉化及其应用、基于天然纤维的微粉材料在异味控制领域的应用,功能性防护用纺织品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本团队与业界领先企业和优秀学术团队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本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多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具体如下 |
废旧纤维微粉化及应用:
通过将废旧纺织品微粉化处理,实现了将废旧纤维制品制备成均匀可控的微米级粉体。微粉可以用做颜料用于印花,如窗帘和壁纸。羊毛微粉通过丝网印刷在布料上能够吸附有害气体,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用于涂料可在不同基底上实现均匀涂层,颜色可调。 |
丝素蛋白自组装及功能化应用:
天然蚕丝/蜘蛛丝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天然纤维材料,通过化学处理将蚕丝等溶解成为分散的丝素蛋白,在保留其基本的生化特性同时赋予其可以被制成任意形状和结构的可加工性。如通过定向冷冻可构成定向微纳孔道结构并应用在太阳能海水淡化蒸发器;通过设计及合成特殊结构的生物兼容增强添加材料,让丝素蛋白的生物支架强度更高,韧性更强;其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和可加工性,让其成为可穿戴/体征传感器的最优选择。 |
废旧棉织物回收再生纤维:
废旧棉纺织品的循环和高值化利用:采用离子液体体系溶解提取棉织物中的纤维素,通过湿法纺丝、冷冻干燥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等方法制备不同类型纤维素材料。 |
功能纳米孔:
主要研究属于材料、化学与纳米技术交叉领域,包含自组装材料、多功能纳米多孔纤维材料,用于分子/离子筛分、生物传感分析检测和能量转换等领域。(Nanoscale, 2021,13, 7471-7497) |
催化型功能纤维材料:
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与纤维材料结合应用于生物质高附加值转化领域,环境修复领域及催化材料领域。 |
纤维基气体传感材料:
以天然纤维或再生纤维为基底材料,以天然色素或pH指示剂为比色传感指示剂,制备了具有酸碱变色特性的NH3传感器,该传感器环保、显色灵敏、颜色变化可逆,稳定性好,可重用性使用。该种基于天然生物质材料的比色NH3传感器在食品监测,健康护理,医学治疗以及智能纺织品上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